3月17日,天气回暖。在河南省孟州市化工镇中化村的西瓜地里,种植户潘红涛正带领20余名工人抢抓农时,移栽瓜苗。铺膜、打孔、移栽、培土……新栽下的西瓜苗孕育着致富希望。
“采用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技术种植西瓜,能比传统种植方式更早上市,抢占市场先机,争取让西瓜卖个好价钱。”今年42岁的潘红涛已有5年的种植西瓜经验。从选苗移栽、施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他结合书籍、网络学习,摸索出不少种植“诀窍”,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西瓜种植能手”。
据潘红涛介绍,这种方法投资相对较少,操作简单,便于管理。通过地面地膜覆盖和地上小拱棚覆盖,能实现双层保温,既能有效提高地温,也能缩短生长周期、保障西瓜品质,确保西瓜抢“鲜”上市。同时,由于地处黄河滩区,土壤通透性好,光照充足,浇灌便利,种出来的西瓜个大、汁多、味甜,一上市便有收购商闻讯而来,不愁销路。
“今年,我承包种植的54亩‘甜王’瓜,能提早成熟20天左右,预计6月初就能上市。”谈及西瓜,潘红涛脸上掩饰不住的喜悦神情里,充满期待。“咱黄河滩的西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按照往年的经验,每亩产量能达到5000多斤,要是再卖个好价钱,收入不会低!”
作为镇上的“田秀才”,潘红涛不仅种植西瓜经验丰富,而且对白芷、血参等中药材种植也很“有一手”,经常吸引不少群众慕名而来请教种植技术。对上门讨教的村民,他总是认真答疑解惑,用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的“百姓话”传授田间管理经验,带领大家共奔富裕路。
近年来,化工镇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建设高标准农田1.9万亩,推动土地规模流转2.3万亩,同时依托临近国道207与孟州市黄河大桥的交通区位优势,引导果蔬、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该镇组织农技员、种植大户里的“田秀才”“土专家”手把手传授实用的管理经验,让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
“我们将发展特色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了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推动黄河滩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化工镇党委书记赵文元告诉记者。
走进赵和镇胡村的草莓育苗地里,随处可见农户们忙碌的身影。
“这些年,我们一直采用先进的草莓育苗技术,草莓籽都是郑州果树研究所每年经过调研,测评得出当前最受市场欢迎的优良品种。”种植户尚文化说,今年已经是他和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种植的第七年了,研究所每年都会派出相关专家来到种植地进行专业指导,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源头控制,保障种苗的品质和安全。
尚文化介绍,每年8月中下旬,郑州果树研究所都会过来回收草莓苗,技术有指导,销路有保障。今年,尚文化不仅自己种,也带动附近农户开始种植,共发展草莓苗培育23亩,按亩收入5000至6000元计算,预计实现增收13万元左右。
“现在家里老人年龄大了需要照顾,我就在家门口务工,一来挣钱不耽误,二来可以随时照顾家,方便得很!”村民兰春梅之前在外打零工,近些年都会来地里帮忙育苗,“俺现在也快成了半个草莓育苗的‘专家’了。”
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通过品种创新、技术升级和联农带农机制,草莓不仅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果”,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今年,我们将在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引导有关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业,预计设施蔬菜、中药材、种子繁育分别达到2万亩、4万亩、15万亩左右,持续开展‘三标一品’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叫响孟州特色农业品牌。”孟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王栋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