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青海都市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可能像易拉罐一样被踩瘪”!美潜水器“泰坦”号发生“灾难性内爆”

此次灾难事故除了向世人表明深海勘探的客观风险外,是否存在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也值得关注。

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以东约1450公里的海域,从北冰洋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与从墨西哥湾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在此交汇,致使海面常年大雾弥漫。

111年前,顺拉布拉多寒流而下的一座冰山,引发了“泰坦尼克”号邮轮超过1500人罹难的悲剧。而今,一艘探访“泰坦尼克”号深海遗迹的深潜器似乎再次受到命运的诅咒,令世人唏嘘……

内爆或在失联瞬间发生

当地时间22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一条不难预计却又十分沉痛的消息:此前在考察“泰坦尼克”号邮轮残骸途中失踪的美国深海潜水器“泰坦”号,已在沉船地点附近发生“灾难性内爆”,潜水器上5名乘员全部死亡。



“泰坦”号深潜器。图源:twitter

这是一种极其骇人的死亡方式。所谓内爆,指的是由于外部压力向内发生的剧烈爆裂,与更常见的由内向外发生的爆炸恰恰相反,它是对潜水载具和人员伤害最大的灾难之一。就当代军用潜艇而言,工作深度多为水下300米以上,最大潜深也多在600至900米左右。一旦水深超过1000米,在巨大水压与低温之下,任何情况都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泰坦尼克”号残骸位于水下3800米。曾参与建造“泰坦”号深潜器的工程师罗恩·阿鲁姆说,潜水器的耐压外壳就像一个几何形状,当其保持球体或圆柱体时,坚固程度足以承受巨大的水压,可一旦出现形变,就可能像易拉罐一样被一脚踩瘪。

美国海岸警卫队表示,在海底发现的5块“泰坦”号深潜器碎片距离“泰坦尼克”号残骸只有488米,这些碎片与深潜器发生灾难性爆炸的迹象相吻合。专家推测,内爆有可能在深潜器失联的瞬间发生。

“泰坦”号深潜器18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以东约1450公里的海域下潜,出发约1小时45分钟后失联。从下潜开始,“泰坦”号上的氧气可支撑96小时。

是否存在人为因素引探究

这次深海考察活动由美国海洋之门勘探公司组织。该公司22日发表声明确认深潜器乘员不幸遇难,5名死者分别为海洋之门勘探公司首席执行官斯托克顿·拉什、英国探险家哈米什·哈丁、具有巴基斯坦和英国双重国籍的商人沙赫扎达·达乌德及其19岁的儿子苏莱曼、法国探险家保罗-亨利·纳尔若莱。

其中,哈丁是“全球海洋深潜”持续时间最长的保持者。2021年3月,他和海洋探险家维克多·韦斯科沃潜入地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纳尔若莱是一名法国海军老兵,曾于1987年主导了对“泰坦尼克”号的首次打捞探险。三十五年来,他参与了数次对“泰坦尼克”号残骸的考察。



乘坐示意图。图源:CTV

此次灾难事故除了向世人表明深海勘探的客观风险外,是否存在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也值得关注。

有报道称,“泰坦”号深潜器未经任何监管机构批准或认证,海洋之门勘探公司几年前还解雇了质疑深潜器安全性的员工。一批潜水器行业的资深人士也曾致信海洋之门勘探公司,称其“实验性”做法可能导致“从轻微到灾难性”的问题。

海洋之门勘探公司在其声明中对遇难者不吝溢美之词,称这些人是真正的探险家,对探索和保护世界海洋有着深深的热情。但在走向深海与深空的探索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严谨规范的监管措施同样必不可少。

延伸阅读

美国潜水器内爆5名乘员遇难:操控器是游戏操控器改装

载着5名游客,原计划探访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潜水器“泰坦”号,已在北大西洋的海里失联多日。今日凌晨,“泰坦”号潜水器终于有了新消息,不过并不是好消息。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海岸警卫队在22日表示,此前在考察“泰坦尼克”号邮轮残骸途中失踪的美国深海潜水器已在沉船地点附近发生“灾难性内爆”,5名乘员全部死亡。

深海潜水器发生内爆5名乘员死亡

据报道,这次考察活动由美国海洋之门勘探公司组织。该公司的“泰坦”号深潜器18日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以东约1450公里的海域下潜,出发约1小时45分钟后失联。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飞机和舰船连日来在北大西洋海域展开大规模搜救行动。


发布会现场,来源:CNN

美国海岸警卫队官员2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海底环境极为恶劣复杂,搜救人员使用遥控探测器在距离“泰坦尼克”号残骸不远的海底发现5块深潜器的破碎部件,通过比对多块残骸,搜救团队确认这就是失踪的“泰坦”号潜水器。残骸的位置距离泰坦尼克号船头大约为1600英尺(近500米)。目前尚难以确定深潜器发生爆炸的时间。

海洋之门勘探公司当天发表声明确认深潜器乘员不幸遇难。5名死者分别为海洋之门勘探公司首席执行官斯托克顿·拉什、英国探险家哈米什·哈丁、具有巴基斯坦和英国双重国籍的商人沙赫扎达·达乌德及其儿子苏莱曼、法国探险家保罗-亨利·纳尔若莱。


五名遇难者

美国海军少校John Mauger同时表示,对于潜水器出事的时间、原因和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将努力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和试图寻找遇难者遗体。

Mauger少校确认,参与搜救的医疗团队和大多数船只会在未来24小时内撤出,留下远程操作团队继续在海底进行搜寻。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残骸遗址大概在距离海面3800米的位置。据悉,在如此深的海底,所有物体都承受约40兆帕的压力,大概是地面上的390倍。“泰坦”号潜水器的设计潜航深度可达4000米,最多搭载1名驾驶员和4名游客。


泰坦尼克号残骸遗址位置,来源:MapBox

Mauger少校透露,海岸警卫队一直在监听整个水域,并没有探测到任何“灾难性事件”,此前声纳探测到的声响与这类情况没有关系。

英富豪:深潜器操控器是游戏操控器改装的

据报道,这艘失联的潜艇是“海洋之门”公司的“泰坦”潜水器,如卡车般大小,可容纳5人,通常会配备4天左右的应急氧气供应。据悉,此次为期8天的观光行程票价为25万美元,可潜水至3800米的残骸深处。


涉事潜艇

根据“海洋之门”官网介绍,即便是没有潜水经验的人,也可以参与此项目。官方介绍称,参与项目的人在体能上只需展示出基本的力量,如爬上6英尺(约1.8米)高的梯子、搬得动20磅(约9千克)的物品即可。

早在此次深潜器失联之前的几年,就有来自“海洋之门”公司内部的专家以及来自深海探险家、海洋学家们的警告称,相关项目存在潜在风险,可能酿成大祸。而该公司的法律和运营顾问大卫·康坎农在向美国地方法院提交的文件中也提到,“泰坦”号在2021年时就遇到了电池技术问题。

据报道,本欲与英国亿万富豪哈米什共同参与此项目的另一富豪克里斯·布朗在交付定金后,发现操纵该深潜器的遥控器竟然是用游戏操控器改装的,担心该深潜器“偷工减料”,出于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克里斯最终选择放弃该项目,并要求退款。


游戏控制器

曾参加过“泰坦尼克号”探险观光项目的科技专栏作家戴维·波格称,他在登船前曾签署了一份警告性文件,文件称:“泰坦”号是“实验性”的,尚未获得“批准”或经任何监管机构认证,可能导致人员受伤甚至死亡。

另据报道,今年2月,一对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夫妇才起诉斯托克顿,称其公司违背承诺,在未履行承诺的情况下拒绝退还两人此前支付的费用。据悉,两人原定于2018年搭乘“泰坦”号参加“泰坦尼克号”探险观光活动,不过这趟旅行却被公司推迟了数次,公司解释称,需要对“泰坦”号进行更多次的测试。这对夫妇称,斯托克顿并未按照约定退款,而是邀请他们参加2021年7月的“泰坦尼克号”探险观光旅行。

涉事公司曾多次收到安全投诉和警告

此前,人们便对“泰坦”号的安全性及其所属公司“海洋之门”的专业性产生质疑。

海洋之门公司表示,“泰坦”号已经进行了50多次试潜,包括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深水区和压力舱内进行了与“泰坦尼克”号差不多的深度尝试。但在“泰坦”号失踪前数年,海洋之门曾多次收到安全投诉和警告。

据法庭文件显示,在2022年的一次探险中,“海洋之门”报告其潜艇在潜水期间遇到电池故障,必须通过手动重新连接到升降平台。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称,该船曾在一次潜水期间与水面船员失联近5小时,当时他正在对这次潜水任务进行观察报道。报道指出,“泰坦”乘客的弃权书上明确指出,该潜水器尚未获得任何监管机构的批准或认证。

另外,据2018年的一份诉讼记录显示,“海洋之门”前海事运营总监洛克里奇(David Lochridge)在2015年指出,当时还在研发过程中的“泰坦”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公司的测试和认证不充分,将“导致乘客在实验性潜水器中面临极端危险”。

据央视新闻消息,来自墨西哥的社交媒体“油管”旅游博主阿兰·埃斯特拉达去年7月曾登上“泰坦”号。据他在当地时间21日接受采访时描述,那是一段“极其危险”的经历:一开始就要签订“生死状”, 下潜过程中还曾一度失联。


墨西哥旅游博主

当地时间21日,海上技术学会载人水下航行器委员会主席威尔·科宁在接受采访时证实,“海洋之门”公司始终拒绝让“泰坦”号接受第三方的专业认证,他本人在5年前还曾为此致信“海洋之门”的创始人,业界普遍对这一潜水器的可靠性感到担忧。

“海洋之门”公司创始人拉什曾在2019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商业潜艇行业的法规阻碍了其进展。“因为这些规章制度,(商业潜艇)超级安全,”拉什说道,“但同时它也丧失了创新或进步”。拉什本人也在此次失联的“泰坦”里。

6月22日,海洋之门勘探公司在发表声明确认深潜器5名乘员不幸遇难后表示:这些人是真正的探险家,拥有独特的冒险精神,以及对探索和保护世界海洋的强烈热情。在这个悲伤的时刻,我们的心与他们的每一位家庭成员同在,对他们的生命逝去感到悲痛。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青海都市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青海都市网 qh.zh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